大数据、云计算、数字孪生等信息新技术不断涌现。在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建造的大潮中,如何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人迹罕至的高山峻岭地区修建地下交通基础设施?朱合华提出开展岩体隧道动态设计的远程诊断分析,即将iS3平台作为数字底座,实现了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的岩体隧道支护的三维动态设计技术。三维动态设计技术成功应用于四川峨汉大峡谷隧道(最大埋深1940米,世界最深的公路隧道)施工中,仅用10分钟完成了现场三维远程实时动态支护设计,这在国际上首次实现,是隧道动态设计的重大技术突破。目前该技术已逐渐在公路、铁路交通领域得到推广应用,有力助推了地下空间与工程的数字化转型发展。

1993年7月,朱合华进入日本大阪土质试验所和京都大学从事软土地下工程研究。两年多的研究历程,让他清楚了何谓软土地下工程的世界先进水平。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该单位长期聘请几位短期工作人员,持续将大阪湾的三维地质数据输入计算机中,形成了大阪湾的地质、地震数据库信息系统,该信息系统在日本国内具有重要的影响。
从此,地下空间与工程数字化成为朱合华团队的鲜明特色。从一开始研究数字地层、数字地下空间,到后来研究数字化工程,一步一个脚印,课题从工程中来,成果到工程中去。团队的研究领域遍布数字地下空间、数字化工程两大园地,数字地下空间研究的足迹遍布上海世博地下空间、常州地下空间、延安新城地下基础设施等,数字化工程的研究遍布广州龙头山双洞八车道公路隧道、淮南望峰岗煤矿、上海长江隧道等。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 图片:同济大学供图
编辑:储舒婷
本世纪以来,“数字地下空间与工程”成为团队的主攻方向,团队围绕这一方向,先后完成了14篇博士学位论文、17篇硕士学位论文。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团队成员们齐心协力构建起数字地下空间的理论体系、工程方法和数据库,初步完成了数字化地下体系建设,构建出“工程数字化”创新技术核心,已经在城市轨道交通、高速公路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责任编辑:樊丽萍
近年来,他又针对大规模、集群化的地下空间的建造难题,组织国内相关单位联合攻关。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攻克了当前我国在城市高密集地区建造地下空间面临的周边环境控制、改扩建及安全穿越等难题,建立了以点状新建与改扩建、线状穿越、面上集成示范为主线的核心技术体系,成功应用于多项重大工程,并被遴选为国家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继续教育内容,培训了近万名注册工程师。得益于这些应用,他主持的项目“城市高密集区大规模地下空间建造关键技术及其集成示范”,201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该成果为我国城市地下空间领域的第一个国家级科技成果。在城市地下空间与地下工程领域,朱合华十年中两次以第一完成人身份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99年,朱合华牵头的“城市三维地层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获批上海市教委曙光计划,成为团队数字化研究工作布局的起点。
作者:吴金娇
从“数字地球”到“数字地层”
首创基础设施智慧服务系统iS3
大阪土质试验所所长岩崎先生那句“岩土工程师一定要与地层交朋友”被他牢记在心,这也促成他归国后迅即开展土木与信息学科交叉的研究。
“iS3系统的生态化建设和推广应用永远在路上。”如今,朱合华正率领团队开展交通地下工程的智能建造和智慧运维,以及城市地下基础设施的智慧化管控等相关技术研究和产品研发。

朱合华,男,1962年10月生。1989年10月获得同济大学结构工程专业(地下结构方向)工学博士学位。现为同济大学特聘教授、国家注册土木(岩土)工程师,兼任教育部土木信息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同济大学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学科方向负责人。30多年来一直从事隧道与地下空间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曾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BIM(建筑信息模型)是中国工程界耳熟能详的新工具。我们为什么老是跟着人家转?为什么不能提出自己的理念和平台?为此,朱合华团队经过长期思考和一年多的充分讨论,创建了基础设施智慧服务系统iS3 (infrastructure Smart Service System, 2013),即基础设施全寿命数据采集、处理、表达、分析的一体化智慧决策服务系统。iS3系统集先进性、开放性和实用性为一体,是国际上第一个开源的基础设施智慧服务系统。